10月1日晚上金牛配资,导游刘炳旭还暂时不能休息,他需要配合央视摄制组,在佛山进行夜市“逛吃”直播,向全国观众展示广东文旅市场在“双节”期间的夜经济活力。此前不久,他刚得到一个意义重大的好消息——在由文化和旅游部、中华全国总工会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决赛上,他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获评中文组“银牌导游”。这是代表中国导游行业最高水准的赛事,而自第三届赛制更改以来,刘炳旭的名次也是历届广东代表队选手所取得的最好成绩。
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(受访者供图)
一个山东人的岭南情怀
虽然代表广东省出征比赛,但刘炳旭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。2015年,刘炳旭23岁时,才因为恋人家乡在顺德的缘故搬来广东,并开始导游工作。一年后,他已经熟练掌握了粤语,并大量承接港澳游客的地接团。
这种对北方人而言十分难得的学习速度背后,是刘炳旭对岭南文化的深刻认同。当时的恋人现在已经变成了妻子,刘炳旭认为,“广东当然就是我一半的家乡,有义务把家乡的文化宣推出去。”全国导游大赛正好给了他这样的窗口——决赛要求选手就自己所在地域的旅游景区、民俗文化等进行推介,刘炳旭选择的一个核心切口是香云纱,产于佛山顺德,在纺织界有“软黄金”之称,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“因此这次的大赛主题叫‘赓续中华文脉,建设旅游强国’,我觉得不要让大家一提到广东文化,就只能想到‘吃’,只知道虾饺、双皮奶、叉烧包等等。我希望大家了解,我们国家从南到北都分布着极具匠心的手工艺人,而香云纱就是广东手工艺最高规格的一种体现。”刘炳旭说,自己通过工作契机接触到了香云纱,感叹于其制作的精巧、传承的不易,成为了香云纱的“重度爱好者”,还特意穿了香云纱制作的衣服到比赛舞台上。
金牛配资
刘炳旭在比赛中(受访者供图)
面临比赛的激烈竞争,刘炳旭别出心裁地向评委们展示了粤剧表演。他告诉记者,唱粤剧并不是为了参赛专门学的,而是他平时在带团过程中的日常。他一再强调,全国导游大赛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赛场,仅仅靠“才艺展示”的思路是走不远的,赛事考察的是在工作场景中的素养积淀。
“这次比赛我最大的感想就是,能走到总决赛,很多东西都是我带团时用到的。”刘炳旭举例道,在决赛首轮,其他部分选手会选择求助于专家、特级导游来帮忙创作推介词,但刘炳旭和广东代表队其他两位队友共准备了12篇词,全部都是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,独立写成的。
刘炳旭回忆道,决赛共有全国32支代表队参加,第一轮结束后,只有5支队伍全员晋级,广东代表队就是其中之一。“我们本身就爱这些东西,才会写得好。别人写的词再漂亮,也不是你自己的,只能机械地去背,评委们也一眼就看得出你是不是认同它。”
刘炳旭在比赛中(受访者供图)
希望文旅人才薪火相传
当被问到这次获得的佳绩有哪些意义时,刘炳旭几乎没有提及对自己导游职业生涯的加成,而是转向了自己同时从事的育人工作:“我在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上课,常常看到学生对这个专业有一定的迷茫感。我当时就激励他们说,你看着,老师到时候去拿个奖回来。”
无论是自己的学生,还是这届导游大赛上实力强劲的年轻竞争对手,都让刘炳旭看到文旅市场新生代人才的力量。“学旅游、酒店管理,或者数字媒体运营这类专业,科班出身的年轻人,素质会越来越强,让我们越来越有自信。而且他们是对国家有爱的,对自己的文化是崇尚的。”
刘炳旭提到,获得这份荣誉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开启良性循环,帮助未来的广东参赛选手在全国舞台上走得更远。“我这一次感受到的最大困难,就是在后面的环节,我们广东代表队总是很无助——因为之前没有选手经历过,能够传授经验给我们。”这个月,他要紧锣密鼓地参与研讨、复盘,将此次参赛的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参考。
刘炳旭的工作场景(受访者供图)
刘炳旭给自己取的微信昵称中,有“一直讲”的字样。在他看来,导游不仅是自己希望毕生投入的事业,也是不可能真正被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所取代的。刘炳旭说,在特定的景点、情境下,他常常能够把游客讲哭:“因为我讲到动情之处,本人会极其投入,这是我认为机器最无法替代的——同样是信息的传递,我们会更有眼神上的交流、心灵上的碰撞,这才是真正有人情味的传达。”
南方+记者 周妤洁金牛配资
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